在虚拟货币交易的复杂环境中,泰达币(USDT)作为一种常见的稳定币,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。然而,当投资者在购买泰达币过程中遭遇诈骗,其权益能否受到法律保护,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。
从法律定性来看,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持坚决否定的态度。2021 年 9 月,中国人民银行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不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等货币属性。比特币、以太币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,因其非货币当局发行、依赖加密技术及分布式账户等特点,不应也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。同时,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,包括法定货币与虚拟货币兑换、为交易提供信息中介和定价服务等,均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一律严格禁止,坚决依法取缔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,基于虚拟货币交易产生的权益,难以获得法律的有效保护。
在实际案例中,诸多涉及泰达币交易的纠纷判决结果都反映了这一法律立场。例如,四川成都法院曾审结一起案件,原告经人介绍投资买卖 “USDT”,最终损失 33 万余元。法院审理认为,交易的 “泰达币 (USDT)” 不具有与货币同等的法律地位,该交易行为本质上系未经批准非法从事代币发行融资行为,扰乱金融市场秩序,损害公共利益,该行为无效,产生的风险和损失由参与人自行承担 。同样,长乐法院也审结过类似案件,文某在陈某诱导下投资 “泰达币”,提现失败后要求陈某退还投资款遭拒,诉至法院。法院判决驳回文某诉讼请求,理由是其投资 “泰达币” 的行为违背公序良俗,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,不受民事法律调整和保护 。
不过,若购买泰达币被骗的过程中,诈骗行为涉及其他违法犯罪活动,情况则有所不同。比如,诈骗者以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的手段,骗取投资者钱财,且达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(如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等,各地标准略有差异),公安机关可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二百六十六条关于诈骗罪的规定进行立案侦查 。此时,法律保护的并非虚拟货币交易本身,而是针对诈骗这一违法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公民财产权。在这类案件中,投资者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,提供交易记录、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相关证据,协助警方侦破案件,追回损失。但即便如此,由于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、跨国性以及资金转移的便捷性,使得案件侦破难度较大,投资者的损失往往难以全额追回。
投资者在面对虚拟货币交易诱惑时,务必保持清醒头脑,充分认识到虚拟货币交易的非法性与高风险性。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,参与其中不仅可能血本无归,还可能因交易行为本身违反法律法规,导致自身权益无法得到法律保障。在投资领域,应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,如股票、基金、债券等,在法律框架内寻求财富增值,避免涉足虚拟货币交易这一非法 “雷区”,切实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。
从新手到专家,我们提供全面的加密货币知识和交易策略,帮助你在加密世界中不断成长。